作者:曹文娟、范苏菲
当无人机掠过万亩稻田采集苗情数据,当物联网设备实时传回大棚内的温湿度曲线,当土壤传感器记录下每一寸土地的养分变化,农业生产正在被这些看不见的“数字血脉”重新定义。在智慧农业加速渗透的今天,每一份气象记录、每一组作物生长数据、每一笔农机作业轨迹,都不再是孤立的信息碎片,而是蕴藏着巨大商业价值的“数字种子”。然而,这些数据要真正生根发芽、长成支撑企业发展的“参天大树”,离不开数据合规这一关键。数据合规不仅是规避风险的防线,更是让农业数据从资源转化为资产、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引擎的核心动能,为拥有丰富农业数据的企业铺设出一条从数据采集到价值变现的合规通途。
一、政策东风下的合规机遇:从“数据金矿”到“合规资产” 《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 (2024—2028 年)》的出台,为农业数据的合规利用注入了强劲动力。文件明确提出打造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到2028年底,功能完备、上下协同、务实管用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这意味着农业数据的采集将从过去的零散化、随机化走向规模化、标准化,而数据合规管理正是企业踏入这场数字农业竞赛的必备资格。在政策的引导下,农业数据不再是躺在服务器里的冗余信息,而是被纳入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可开发资源”,为后续的资产化运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更是让农业数据 这一规定旨在解决企业在数据资源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方面的实际问题,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从资源转化为资产成为现实。这一规定打破了数据无法纳入财务报表的壁垒,让土壤墒情数据、作物生长模型、农机作业数据库等资源,能够按照存货或无形资产的标准进行会计处理,正式成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看得见的资产”。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随后发布的《企业数据资源入表会计核算流程指南》,进一步细化了操作路径,例如明确了数据采集成本的分摊方法、数据资产的折旧计提标准,让农业企业在将数据转化为“账面财富”时有了清晰的指引。 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智慧农业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挂牌获中国建设银行3000万元质押贷款,标志着西南首单智慧农业“挂牌数据资产”质押贷款成功落地,正是这一政策红利的生动体现。这一过程中,合规管理贯穿始终:从数据采集时的数据脱敏处理,到存储环节的加密防护,再到登记时的权属明晰,每一步都遵循规范。这种“合规即价值”的模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农业数据企业的转型方向。
二、合规治理的技术密码:从“数据孤岛”到“价值网络” 农业数据的特殊性,在于其来源的复杂性与应用的多样性。一片农田的数据可能涉及气象部门的降雨记录、农业部门的土壤普查结果、企业自身的种植日志,甚至农户的个人信息,这些数据如同散落在田间地头的 珍珠,只有用合规之线串联起来,才能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项链。因此,合规治理绝非简单的制度约束,而是需要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让分散的数据从“孤岛”连成“价值网络”。 数据安全是这张“价值网络”的核心节点,任何一处漏洞都可能让整个数据生态面临风险。数据采集必须遵循“一数一源”原则,每个数据项只有一个权威的来源部门,由该部门负责该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和更新,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可减少重复收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数据冗余,避免数据的重复和冲突;对于涉及农户身份证号、土地流转信息等敏感数据,应加盖电子印章并采用国密算法加密存储,访问时需经过多层权限验证。技术层面,蚂蚁集团研发的蚂蚁密态时空计算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其通过量子加密与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时空大数据的安全处理和隐私保护,通过和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的合作,应用于农村金融领域。如银行要利用农户的种植数据进行信贷评估时,无需获取原始数据,只需通过平台调用加密后的计算结果,既满足了风控需求,又保护了数据隐私。这种技术赋能的合规方案,使超600万农户获得了银行贷款服务,累计授信964亿元,让数据安全与价值利用实现了双赢。 数据确权则是打通价值网络“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长期以来,农业数据因涉及多方主体(如农户、合作社、企业、政府部门),权属界定一直是难题。“全链路合规公证模式”给出了破局思路: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数据采集、加工、流转的全流程进行存证,每一次数据修改都会生成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根据数据贡献度明确持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归属。这种模式让原本模糊的权属关系变得清晰可溯,江西盈石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完成全国首例依托全链路合规公证模式的数据资产入表一例即为生动体现。
三、合规价值的多维释放:从“成本中心”到“利润引擎” 在不少农业企业的认知中,数据合规可能意味着额外的人力投入与技术改造,是需要持续投入的“成本中心”。但实践正在改写这一认知——当合规治理形成体系,数据不仅能规避监管风险,更能在生产优化、资产交易、金融合作等多个维度释放价值,成为推动企业增长的“利润引擎”。 随着《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落地,数据资产入表让农业企业的隐形财富浮出水面。在数据交易所层面,合规数据的交易活跃度持续攀升,交易品类从单一的生产数据扩展到供应链数据、市场行情数据等多元类型。这些数据产品的买方既有农业科技公司,也有食品加工企业,甚至包括保险公司——通过分析历史病虫害数据,保险公司能更精准地设计农业保险产品,而数据提供企业则通过持续的交易分成获得稳定收益。 金融领域的价值转化,体现了合规数据的信用赋能作用。农业银行推出的“智慧畜牧贷”,正是借助合规数据打破了传统农业信贷的壁垒。该业务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奶牛的位置、健康数据、产奶量记录,并接入企业的养殖日志等合规数据,建立动态信用评估模型。当养殖户申请贷款时,银行无需依赖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而是根据奶牛的实时数据评估其价值与还款能力。银行为活体抵押物核定授信额度,将活体身份识别信息录入动产融资登记系统,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同时,养殖户借助“农银智慧畜牧场景平台”,通过手机可随时了解每头牛的体温、运动等各项指标,有效提升智能化、数字化养殖水平。这种“数据即信用”的模式,正在让越来越多缺乏传统抵押物的农业企业获得金融支持,而数据提供方则通过授权金融机构使用数据,获得了额外的服务收益,形成“数据合规-信用提升-融资便利-价值反哺”的良性循环。
结 语 在智慧农业的赛道上,数据合规已从选择题 变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必答题。对于拥有丰富农业数据的企业而言,合规治理不是束缚发展的枷锁,而是打开价值空间的钥匙——它让数据能够安全流转、合规交易、高效利用,从支撑生产的“资源”变为驱动增长的“资产”。当每一组数据都能在合规框架下发挥最大效用,当数据资产成为企业财报上的亮眼指标,农业数据企业必将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丰收季。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得视为发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