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在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征程中,全面、精准地识别合规风险犹如指引航向的灯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构建合规管理体系并非平地起高楼,而是立足于既有的管理基础和内部控制体系。换言之,合规风险识别的起点并非“从零开始”,而是通过对企业现有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科学评价来达成目标。这要求律师在风险识别阶段,必须深刻理解并娴熟运用衡量内控体系有效性的双重视角——设计有效性与执行有效性,忽视任何一方,都将导致风险识别的片面与失真。
一、“两个有效性”的内涵解析 “两个有效性”是评估内部控制体系是否真正发挥风险防范作用的两个维度,二者缺一不可。 (一)设计有效性:指企业的制度、流程、政策在设计层面是否科学、完备,能否合理、有效地覆盖关键风险点,确保各项合规义务得以满足。它关注的是“纸上蓝图”的合理性与完整性,是合规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框架。例如,一套完善的反舞弊制度,应清晰界定舞弊行为的定义、设立畅通的举报渠道、规定严谨的调查程序、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等,这些要素的完备性即体现设计有效性。 (二)执行有效性:指现有制度、流程、政策在实际业务运作中是否被严格遵循并有效落地。再完美的设计,若在执行环节形同虚设或大打折扣,合规风险仍将如影随形。验证执行有效性,并深入剖析执行偏差的根源(是设计缺陷、资源不足、意识薄弱还是监督缺位),是揭示真实风险、发现设计层面潜在漏洞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设计-执行-评估-优化设计”的PDCA持续改进闭环。 二、现状剖析:重设计轻执行的失衡困境 当前企业在合规风险识别工作中,甚至整个合规体系搭建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明显的倾向,过度聚焦于设计有效性,而相对忽视执行有效性。企业往往投入大量资源审查、优化制度文本,力求在纸面上实现合规义务的全覆盖、政策流程的严谨完备,确保“事事有章可循”。这种对制度设计的重视,固然体现了企业对合规的初步认知和形式上的承诺,但容易陷入“纸面合规”的陷阱。 与此同时,对执行有效性的验证在风险识别阶段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回避或简化。原因多重:一方面,企业担忧深入调查会暴露自身问题,损害声誉形象,甚至引发监管关注;另一方面,像审计那样进行详尽的穿行测试、抽样检查、数据分析等验证工作,意味着更高的人力、时间和经济成本投入。在短期压力下,企业可能选择“搁置争议”,优先完成体系框架搭建;又再或者部分企业可能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有制度”即等于“已合规”,低估了执行落地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目前这种“重设计、轻执行”的失衡,导致风险识别如同“隔靴搔痒”,难以触及企业真实的合规痛点。 三、同步验证“两个有效性”的必要性与价值 在风险识别阶段即同步验证“两个有效性”,绝非增加负担,而是确保合规管理体系真正落地的战略选择。 (一)助力全面精准识别风险,破除“虚假安全感” 仅依据合规义务审视设计,会遗漏执行环节已暴露的重大风险,如制度未被遵循、关键控制点失效等。这种片面的识别,使企业无法准确掌握自身面临的合规威胁全貌,预防与应对措施也必然失效。 最大的隐患在于“虚假安全感”,完美的制度设计营造出“万事大吉”的假象,掩盖了实际运行中的风险暗流。一旦风险爆发(往往源于执行失效),企业将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同步验证执行有效性,正是戳破“纸面合规”泡沫,揭示真实风险状况的利器。 (二)有效节约资源,提升体系建设效率与韧性 在风险识别阶段同步发现设计与执行问题,并启动整改,能显著减少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返工”成本。若只关注设计,待体系建成后,在内外部审计或监管检查中才暴露出大量执行问题,企业将被迫对整套体系进行大规模调整甚至重构,耗费巨大。 同步验证意味着将问题整改融入体系建设过程,使最终建成的体系不仅设计合理,而且具备了落地生根的基础(如解决了执行障碍、强化了监督机制、提升了员工意识),大大增强了体系的韧性与可持续性,更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四、对律师的专业能力要求 推动“两个有效性”同步验证,对参与合规体系建设,特别是风险识别阶段的律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掌握验证执行有效性的方法 律师必须超越文本审查,掌握如深度访谈(不同层级员工)、针对性问卷调查、穿行测试、抽样检查、数据分析、现场观察等执行验证方法,并通过强化与审计部门的联动协同,共享信息与发现,形成合力,更精准地识别执行漏洞及其根源。 (二)构建高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与企业管理层、业务部门、合规/内控部门建立畅通、持续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风险识别结果(尤其是执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推动在合规体系建设过程中同步完成整改(如制度修订、流程再造、系统优化、专项培训等),避免问题堆积。 (三)持续提升专业素养,提供前瞻性服务 律师不仅需要精通法律法规和合规义务,还需深入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特性、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及潜在风险点,密切关注监管动态、司法判例及行业最佳实践,为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建议。
结 语 在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征程中,全面识别合规风险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重视“两个有效性”则是实现全面风险识别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是技术方法的选择,更是企业从追求“纸面合规”迈向实现“实质合规”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性转变。 企业应深刻认识到“两个有效性”同步验证的战略价值,主动打破部门壁垒,充分利用“法审联动”机制,邀请律师深度参与执行有效性的检查评估,在体系搭建之初就穿透表象,洞察业务实质中的风险点,并将整改完善工作有机嵌入整个体系建设过程。律师则需以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协同意识,与企业携手构建紧密的沟通反馈闭环,提供贯穿始终的法律支持,助力企业成功跨越“纸面合规”的鸿沟,筑牢“实质合规”的根基,为企业的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得视为发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