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文娟、范苏菲
引 言 2025年5月,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PIPC)的一纸罚单再次震动中国电商圈——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因跨境数据传输违规,被处以13.69亿韩元罚款。这距离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在2024年7月因同类违规行为收到19.79亿韩元罚单尚不足一年。连续两起针对中国头部跨境电商平台的天价处罚,绝非偶然事件,而是海外监管机构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释放的强烈“零容忍”信号。当数据合规不再是可选项,而成为攸关出海企业存亡的战略红线,中国企业亟须重新审视这条布满荆棘的全球化之路。
一、罚单背后:系统性合规短板的集中爆发 深入剖析Temu与速卖通的案例,其核心违规行为直指全球数据保护法规的三大核心数据处理原则——知情同意、最小必要和权利保障原则的全面失守。这些并非孤立的失误,折射出部分企业在海外拓展行动中系统性合规机制的缺失。 1."知情同意" 原则落实严重缺位
韩国《个人信息保护法》(PIPA)及欧盟GDPR均明确要求,跨境传输数据必须获得数据主体清晰、具体的同意。然而涉事平台普遍存在告知不充分、同意获取方式模糊甚至缺失等问题。PIPC特别指出,部分企业在用户注册流程中未以显著方式单独提示跨境传输风险,也未提供明确同意选项,导致用户个人信息在不知情状态下流向境外服务器。这种对“告知-同意”框架的形式化敷衍,已成为触发监管重拳的首要导火索。 2."最小必要" 原则执行存在明显不足
“最小必要”原则要求企业仅收集与业务直接相关且不可或缺的数据。Temu案中,PIPC发现其收集的用户设备信息、浏览记录等数据类型远超完成交易所需的合理范围,构成典型的过度收集。这种过度采集数据的惯性,暴露了部分企业仍将用户数据视为可无限开采资源的陈旧思维,未能将数据最小化理念嵌入产品设计源头。 3."权利保障" 原则沦为形式要求
GDPR与PIPA赋予用户访问、更正、删除数据的法定权利。但调查显示,涉事平台普遍存在用户行权路径隐蔽、流程繁琐等问题。更严峻的是,在数据出境后,企业往往缺乏有效机制约束境外接收方提供等同保护,导致用户权利在跨境链路中实质性减损。当数据主权意识在全球觉醒,此类权利保障路径的链式断裂必然招致严惩。 二、监管升级:全球合规版图的重构挑战 韩国PIPC的连续罚单仅是冰山一角。近年来,新加坡修订《个人信息保护法》(PDPA),大幅提高对违规企业的罚款上限;泰国《个人数据保护法》(PDPA)结束过渡期后,执法案例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属地化监管要求日益凸显: GDPR明确要求非欧盟企业指定欧盟代表,韩国、泰国、印尼等亚洲国家也相继引入类似制度。未依法指定属地代理人,已成为中企出海的高频违规点;标准合同条款(SCCs)的细节合规性受到严查。速卖通案中,其与关联公司间的数据传输协议因缺乏具有约束力的保护条款被认定为无效;生物识别、健康信息等敏感数据的跨境规则也日趋严苛,2024年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生效后,相关数据的处理将面临双重审查。 三、破局之道:构建主动式跨境合规体系 面对不断升高的监管堤坝,企业需抛却被动整改旧式逻辑,构建贯穿业务全生命周期的主动合规生态: 1. 深度本地化的法律适配
合规的前提是文化适配。企业须组建熟悉目标国法律实践的本土化团队(或联合属地律所),动态跟踪立法更新。例如在韩国市场,除PIPA外还需关注《信息通信网法》及金融、医疗等行业的特别规定。针对强制代理要求,应严格筛选并授权专业机构,履行信息披露与监管联络义务。 2. 将合规原则内化植入产品
知情同意场景化:在用户注册、支付等关键节点设置分层告知机制,采用弹窗、勾选等交互设计确保“单独同意”有效获取。避免使用“一揽子授权”条款。 数据收集极简化:建立数据分类目录,实施收集必要性评估。 权利通道显性化:在用户中心设置“数据权利入口”,提供一键式访问、删除功能。建立跨境传输清单,向用户明示数据流向及接收方保护水平。 3. 筑牢委托处理的责任链条
数据控制者需对第三方处理者实施全周期管控:如在合作协议中明确数据用途限制、安全义务,约定高额违约赔偿;通过API接口监控数据处理行为,部署日志审计系统;对合作方开展合规培训,提供合规意识与能力。 4. 对敏感数据实施强化保护
对健康、生物特征等敏感信息,采取“双因子认证+端到端加密+本地化存储”的强化方案。参考GDPR要求设立数据保护官(DPO),对高风险操作进行前置审批。 结语:合规是全球化时代的通行证 Temu与速卖通的高额韩元罚单,为中国出海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数据价值崛起的时代,合规能力已成为比商业模式更核心的竞争壁垒。面对海外监管的长臂日益延伸、罚则日趋严厉,被动整改的旧式思维带来的可能是致命代价。 专业法律服务能够针对企业特质个性化构建全套合规免疫系统。从设计符合本地用户习惯的同意框架,到起草经得起监管推敲的跨境协议;从规避战略方向的可能错误,到在监管程序中制定最优应对策略——每一步都需要专业法律服务的参与。对于志在全球化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投资专业合规能力建设,已不再是成本支出,而是赢得国际市场信任的战略通行证。这既是应对监管的务实选择,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得视为发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