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首页 > 发现研究 > 专业文章

家暴报警后,公安机关该怎么做?资深律师带你读懂警察的“标准操作流程” | 家事传承

2025-09-11920

image.png

引  言

打破“家务事”的沉默,法律如何为你撑腰?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古老的俗语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当家庭的门扉之后发生暴力,很多人,尤其是受害者,常常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束缚,或因不了解报警后的具体流程、担心“报警没用”而选择默默忍受。然而,作为一名长期处理反家暴实务案件的律师,我必须明确指出:家庭暴力绝非“家务事”,而是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犯,是明确的违法乃至犯罪行为。


自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已经构建起一套多层次、多部门联动的反家暴法律体系。特别是公安机关,作为国家强制力的代表和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其在反家暴工作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本文将以资深律师的视角,系统梳理国家法律法规与地方实践,为您详细解析:当家庭暴力发生,受害者拨通110之后,一线公安民警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和标准处置流程。您将了解到,法律已经为公安机关的及时、有效干预提供了坚实的武器,而知法、懂法、善用法律,是每一位潜在受害者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一、核心解析:家暴报警后,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与处置流程


公安机关对家庭暴力警情的处置,并非随意的“调解”或“和稀泥”,而是一套有明确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的标准化流程。这套流程旨在第一时间保护受害者、固定证据,并根据暴力程度进行分类处理,为后续的司法救济铺平道路。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环环相扣的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接警与出警——“有警必出,刻不容缓”


法律的干预始于受害者的求助。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这一规定看似简单,却奠定了公安机关介入家庭暴力的法定基础。许多地方性法规,如《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第二十三条,更是明确将家庭暴力警情纳入“110”接处警工作范围。这意味着:


首接责任制公安机关是反家暴联动机制中的法定责任主体,是第一个接到报案后必须采取行动的部门。任何以“家庭纠纷”、“夫妻吵架”为由拒接、推诿或延迟出警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快速响应:110报警服务台在接到家暴报警后,会迅速下达处警指令,辖区派出所民警必须及时赶赴现场,刻不容缓。


第二步:现场处置——制止暴力、保护受害人、固定证据


民警到达现场后的处置工作,是决定后续法律程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这绝不仅仅是“劝架”,而是一系列专业、细致的执法活动。


公安民警到达现场后,首要任务是控制事态,保护所有在场人员的安全。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五条及公安部相关执法规范,现场处置主要包括:


1. 立即制止暴力:民警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现场局势,将施暴者与受害者有效隔离,确保受害者及其子女的人身安全,防止暴力行为持续或升级。


2. 全面调查取证:这是整个处置流程的核心,也是后续所有法律程序得以启动的基石。取证工作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家暴事实能否被认定。


(1)询问当事人与证人:分别对受害人、加害人进行询问,并对在场的未成年子女、邻居、亲友等目击者制作询问笔录。


(2)固定客观证据: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公安部要求民警使用执法记录仪对处置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同时,要拍摄受害人的伤情照片、现场凌乱状况、被损坏的财物、加害人使用的工具(如棍棒、刀具等)。这些视听资料是极为有力的证据。


(3)出具法律文书:规范制作《出警记录》,详细记载报案时间、地点、事由、双方身份信息、伤情、处置情况等,这份记录是证明曾发生家暴并报警的重要书证。


3. 协助就医与鉴定:民警有义务协助受害人前往医院就医,并告知其妥善保管病历、诊断证明、医药费单据等。如果受害人提出要求,公安机关应依法协助其进行伤情鉴定。


4. 特殊群体优先保护: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五条第二款,当受害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婴幼儿)、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未成年人),或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时,公安机关必须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提供紧急庇护。


第三步:分类处理——从告诫书到刑事立案


现场处置完毕后,公安机关会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和暴力情节的严重程度,依法作出不同层级的处理决定。


核心法律依据:2024年12月6日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暴力告诫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为公安机关的分类处置提供了最新的、详细的指导。


1. 轻微情节:批评教育或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


(1)什么是告诫书?这是一份由公安机关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警示。它明确记载了加害人的身份信息、查证的家暴事实,并严正警告其不得再次实施家庭暴力,否则将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


(2)何时出具?根据规定,对于家庭暴力情节较轻,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给予批评教育或出具告诫书。特别是当存在“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施暴”、“受害人要求出具,公安机关认为必要”等情形时,应当出具告诫书。


(3)法律效力:告诫书绝非一纸空文。它是人民法院认定家庭暴力事实、判决离婚、确定子女抚养权以及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重要证据。在“彭某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这一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学校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后,公安机关向施暴的父亲出具了《反家庭暴力告诫书》,这份告诫书成为了法院后续快速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关键证据之一。


2. 违反治安管理: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如果家庭暴力行为,如殴打他人,已经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加害人处以警告、罚款,甚至是行政拘留。


3. 涉嫌犯罪:依法立案侦查


当家庭暴力行为导致受害人达到轻伤以上伤害后果,或者构成虐待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时,公安机关的职责就从行政处置上升为刑事侦查。必须依法立案,收集犯罪证据,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


第四步:协助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裁定后的“守护者”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反家庭暴力法》创设的一项核心制度,被誉为受害者的“护身符”。它由人民法院签发,但其威慑力和执行效果,离不开公安机关的有力协助。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二条及最高法等七部门的实施意见,公安机关的协助执行职责包括:


  • 接收与告知:人民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后,会同时送达给当事人、当地公安派出所和居(村)民委员会。派出所接到后,需告知被申请人(加害人)必须遵守保护令的各项内容。

  •  接警与处置:在保护令有效期内,如果受害人报警称加害人违反了保护令(如继续骚扰、跟踪、接触),公安机关必须及时出警,制止违法行为,并全面搜集、固定其违反保护令的证据。

  •  通报与后果:公安机关应将加害人违反保护令的情况及时通报给作出裁定的原审法院。法院可依据这些证据,对违反者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可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最高法发布的“谌某某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中,加害人在人身安全保护令有效期内,通过向受害人单位领导宣扬其隐私的方式进行精神侵害。法院在接到情况反馈后,认定其行为违反了保护令,最终对其作出了司法拘留5日的处罚。这个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保护令+公安协助执行”这一组合拳的威力。


律师视角:给受害者的实用建议


了解法律规定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危急时刻如何有效运用这些规定保护自己。作为律师,我为可能面临家暴的您提供以下几点实用建议:


如何有效报警与沟通?


  •  清晰陈述事实:拨打110时,直接、明确地说明“我正在遭受家庭暴力”,而不是模糊地表述为“夫妻吵架”或“家庭纠纷”。清晰告知您的准确地址、现场有无人员受伤、有无未成年人在场、施暴者是否持有凶器等关键信息。

  •  明确表达诉求:当民警到达现场后,不要胆怯,要主动、清晰地表达您的诉求。例如:“警官,请帮我固定证据”、“我需要去医院验伤”、“我要求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请记录他威胁我的话”。

  •  务必索要凭证:在民警处理完毕后,务必向出警单位索要《受案回执》或《接处警情况登记表》的复印件。这是您已经报警、公安机关已经介入的重要凭证,对后续维权至关重要。


如何自行固定证据——打造你的“法律武器库”?


在等待公权力介入的同时,有意识地固定证据,能让您在后续的法律程序中占据主动。以下是一份证据清单:


  • 医疗记录: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向医生详细陈述受伤原因,并请医生在病历中如实记录。所有诊断证明、病历本、医药费发票都应妥善保存。

  • 视听资料:用手机对自己的伤情、被砸坏的家具、凌乱的现场进行多角度拍照和录像。注意保存加害人通过短信、微信、电话等方式发送的任何带有威胁、恐吓、辱骂内容的记录或录音。

  • 书面证据:如果加害人在施暴后写下悔过书、保证书等,务必保存原件。这是承认施暴行为的直接证据。

  • 证人证言:不要独自承受。及时向信任的亲友、邻居、同事或社区(村委会)工作人员、妇联干部求助,并告知他们您所遭遇的情况。在必要时,他们都可以成为您的有力证人。


寻求多方联动支持


反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公安机关是紧急干预的核心力量,但您并非只能依靠一个部门。当遭遇家暴时,您还可以同时向以下机构求助,形成保护合力:

  •  妇女联合会(妇联):提供咨询、协调、帮助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等服务。

  •  民政部门:为符合条件的受害者提供临时庇护场所。

  • 所在社区(村委会):可以进行劝阻、调解,并为您出具证明。

  •  法律援助中心:为经济困难的受害者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  专业律师: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代理诉讼,争取最大化的合法权益。


结语:法律是武器,勇敢是力量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但不应成为法外之地。通过本文的解析,我们清晰地看到,面对家庭暴力,法律已经为我们构建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从接警出警的“首接责任”,到现场处置的“全面取证”,再到分类处理的“告诫与惩处”,直至协助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持续守护”,公安机关的干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法律是您手中的武器,而勇敢是启动这件武器的力量。我们呼吁所有正在或可能遭受家庭暴力的人,请不要再畏惧,不要再沉默。您的每一次报警,都是在启动国家机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您每一次有意识的取证,都是在为未来的安宁与公正增添砝码。请记住,当暴力来临时,您不是孤立无援的,法律与整个社会都站在您的身后。



图片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得视为发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