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发现漫读 ||《看得见的正义》

2025-08-0935

image.png

《看得见的正义》

作者:陈瑞华

——

在司法实践的纷繁图景中,我们常被结果的戏剧性所吸引,却忽略了通往正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正义的组成部分。陈瑞华教授的这本法学随笔集,正是唤醒程序正义意识的启蒙之作。当在新闻中看到冤案平反时唏嘘不已,当面对繁琐法律程序感到困惑不解,甚至当作为法律从业者在效率与公正间艰难权衡时——这本书会重塑对法律的理解。

“任何公正的裁判结果,都离不开双方通过诉讼参与来对这种结果施加影响、塑造和控制,并体现双方的诉讼合意”


NO.1


内容介绍

本书以“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开篇,奠定了程序正义的核心命题。全书以多则法律格言为骨架,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司法场景,书中穿插的案例让理论落地生根。如“无救济则无权利”,表明任何缺乏程序保障的实体权利都是虚幻的承诺;“既听取隆著者也听取卑微者”,揭示听审权的平等价值,法官应给予所有当事人同等尊重,胜诉权与陈述权具有同等重要性。


“陷入困境的人既渴望胜诉,也希望向你倾诉衷肠”


NO.2


推荐理由

本书直指中国司法实践的痛点,剖析“重实体、轻程序”传统的危害:如忽视嫌疑人疾病状况、律师权等程序事项,只关注定罪结果的审查惯性;批判“迟来正义”的双重伤害:冤案当事人不仅承受错误判决,更因纠错程序漫长遭受二次伤害;揭示“程序形式主义”误区:真正程序正义≠繁琐盖章,而是建立权利保障机制。

这本书教会我们,对公民,程序权利是抵御公权滥用的盾牌;对法律人,严格遵循程序才能建立司法公信;对全社会,在程序正义基础上的裁判才具有道德感召力。真正的公正必须通过严谨的法律程序被公众感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本书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