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发现刘江红 | 从红砖墙到玻璃幕墙,一位女律师的25载法袍生涯

2025-03-01211

640.jpg

刘江红律师

发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四川省律协行政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成都市律协财税法专业委员会主任

发现律师事务所财税专业委员会主任

合规研究院副院长(分管财税合规研究院)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税务硕士兼职行业导师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


01


「红砖墙下的法治启蒙」


法治建设需要破冰者

我们就是冰镐的钢刃


八十年代初的四川某小城,检察院家属院斑驳的红砖墙上爬满爬山虎。六岁的刘江红总爱趴在父亲书房的窗沿,看夕阳将父亲伏案的身影拉长成一道剪影——父亲是税检科的一名检察官,案头总堆着泛黄的《刑法》草案和手写案件摘要。在那个电视机还未普及的年代,刘江红的睡前故事是父亲用钢笔敲着《民主与法制》杂志:"红红你看,这个案子法官为什么这么判?"


父亲埋下的种子在江红的心底悄然发芽,当家属大院的小伙伴为《上海滩》而万人空巷的时候,她最期待的除了“许文强”,还有电视剧开播前单位闭路电视专属的《法制学习》栏目,津津有味。


九十年代的春风吹开法学院的门扉,这个在法治废墟中长大的女孩,带着父辈抽屉里珍藏的1954年宪法单行本,走进了大学法学院的课堂。彼时中国律师总数不足三万,女律师更是凤毛麟角,但她记得开学典礼上老教授的话:"法治建设需要破冰者,你们就是冰镐的钢刃。"


image.png

02

「悬崖边的第一案」


对法律边界的敬畏之心

才是破冰者最坚硬的铠甲


1999年,刚刚执业的刘江红律师在川北山区颠簸了八小时。深秋山区的土墙裂缝透进月光,被告人母亲蜷缩成团,枯枝般的手指捏着认罪笔录:"同志,我不认字啊。"而那份让嫌疑人认罪的关键证言,签名处赫然按着鲜红指印,老人颤抖的声音与笔录内容截然相反。连夜整理的厚厚一沓质证意见被山风掀起边角,彼时的刘江红尚未意识到,这份初生牛犊的"热血"背后,藏着足以颠覆职业生涯的风险。


"现在想来,把自行记录的询问笔录直接作为证据提交,无异于在悬崖边蒙眼疾行。"二十多年后,她轻抚起这本泛黄的卷宗资料,眼角细纹里沉淀着岁月的审慎。当年的庭审现场历历在目,尽管最终死缓判决维护了基本正义,但指导律师的告诫始终悬在她心头:"勇气若脱离程序正义的轨道,就可能成为摧毁法治根基的碎石。"

image.png

这场"悬崖边的觉醒",重塑了刘江红律师对"破冰者"的理解:“破冰者的使命不是撞碎规则,而是在冰层下寻找光的通路。正义的实现必须扎根于程序正义的土壤。"山沟里那枚红指印早已化作她心中的刻度尺——丈量着每个证据的合规性,校准着每份文书的严谨度,将那些曾被热血冲淡的法律条文,真正化作护佑正义的经纬线。


"我们这代人的破冰,不是莽撞地凿穿冰层,而是用专业精研的温度,让法治的春水自然流淌。"


03

「旋转木马与城市情书」


法律不该是推土机

而是嫁接记忆的桥


2008年早春,府南河畔的摩天轮停止转动。刘江红律师站在成都游乐园锈迹斑斑的旋转木马前,手中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无比凝重。这座承载三代成都人记忆的乐园,即将变身"成都会客厅",而她则要为这段城市记忆的退场写下法律注脚。 


"每份补偿协议都是微型社会治理样本。"她带着团队在管理处板房驻扎了小半年,将上百份补偿协议转化为‘法治温度计’:工龄折现、家庭困境雷达图、周边案例热力图……抚摸着一枚枚在协议上按下的红指印,她笑着说:“这是我为这座城市写下的情书。”


四年信访期里,刘江红律师办公室的灯光总在深夜亮着。有人带着二十年前的工资条找上门,她就翻出泛黄的《1992年事业单位工资套改表》;有商家质疑评估标准,她连夜做出《主题乐园补偿案例比对分析》……当最后一位上访者签下息诉罢访书时,339电视塔的灯光正倒映在崭新的"成都会客厅"玻璃幕墙上。


自21世纪中期,成都市启动"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伴随《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法规颁布,天府广场改造、地铁1号线开工等重大项目密集推进,刘江红律师投身时代浪潮,成为首批参与政府法律顾问团队的律师,见证并参与了成都从"休闲之都"向"法治都会"的跨越,主导落地成都游乐园关闭、成华区灯泡厂土地整治等一系列大型政府法律服务项目,2013年两次随区房产管理局赴上海考察,结合成华区实际情况拟定了《成都市成华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工作规程》《征收项目工作流程》《征收补偿决定强制执行工作流程》等文件,为政府依法推进征收工作奠定制度基础。

image.png

04

「法治长河中的摆渡人」


与其追逐热点

不如在擅长的领域凿一口深井


从1999年正式执业到发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江红亲历着中国律师行业从"万金油"到"专科化"的嬗变。聚焦财税法律、行政法与政府法律两大领域,刘江红律师25年间承办的数百起案件、担任的多个政府部门及40余家单位法律顾问,如同法治长河中的航标——区政府旧城改造项目的合法性论证、布垻子街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投资项目法律分析论证......每一份法律意见书的背后,都印刻着"细节即生命"的执业信条。“曾有客户因合同标点符号争议险些损失千万,正是对条款中一个'或'字的推敲,扭转了整个案件的走向。”她轻抚着案头那本写满批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法律人的专注,是对抗风险最锋利的刃。”


真正的专业主义,是把“卷”的压力转化为精研的动力,刘江红律师始终将专业深耕视为抵御"内卷"的锚点。2021年某大型企业税务争议案中,她带领团队梳理出从1987年《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到最新《增值税法》的20多次政策变迁轨迹,用“税法时间轴”破解了困扰企业多年的重复征税困局。当同行扎堆互联网新业态时,她选择沉入行政档案室,将1950年代至今的地方征收文件制成数字化图谱。那些曾被贴上"冷门"标签的法律条款,在她的深耕下化作破解城市更新难题的密钥。

2025年,暮色中的金融城灯火渐次亮起,中海国际中心G座的玻璃幕墙上浮动着二十五载光阴的投影。刘江红律师的电脑屏保仍是父亲书房的那面红砖墙,爬山虎的脉络与《宪法》条文早已交织成她心中的法治基因。


“所有的坚持,并不都是因为热爱;但是选择坚持,却会变得热爱”。她端起咖啡杯,眼眸中倒映着交子双塔——两栋象征现代法务与城市繁荣的地标,正与她童年窗前的红砖墙遥相守望,共同丈量着中国法治文明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