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首页 > 发现研究 > 专业文章

从欧洲SKG运动看国内玩家的维权之路:虚拟财产真的能“说没就没”吗?| 发现原创

2025-07-31528

image.png

一、时事背景:SKG运动席卷欧洲,欧盟拟立法保护玩家权益!


最近,一场叫做“SKG”的运动正在欧洲网络世界引发热潮。


什么是SKG运动?


SKG是由 YouTuber Ross Scott于2024 年4月发起的消费者倡议,旨在避免游戏在服务器关闭后变得不可玩,维护玩家对已购游戏的持续访问权。“SKG”(Stop Killing Games)运动,是欧洲玩家自发组织的社群行动,玩家呼吁:游戏公司不能随便说关就关,虚拟财产必须受保护!


SKG运动的核心诉求包括:


游戏一旦无服务支持,仍可进行离线模式或私人服务器支持;

游戏停服要提前透明公告、合理补偿;

停运后玩家虚拟资产应有“转移、导出”机制;

欧盟需出台统一标准保护数字娱乐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欧盟petition已达里程碑,正式进入审核阶段。


截至 2025 年7月,SKG 发起的欧洲公民倡议petition已超过 1.2–1.4 百万签名,达成提交欧盟委员会的门槛(至少 100 万签名且涵盖最少7个成员国)。达标后将进入正式审核程序,并可能触发欧盟议会听证或立法讨论,针对游戏停服后的虚拟财产保护提出规范性政策建议。


游戏行业反对意见与回应:

Video Games Europe(代表育碧、Take-Two、华纳兄弟、拳头游戏、动视暴雪、微软和任天堂等)认为:要求提供离线或私服支持将增加成本、不切实际;私服可能带来内容、数据安全责任;强制性法规可能对创意设计带来“寒蝉效应”。


支持者反驳称:

SKG不是要求游戏“一直在线”,而是当主服务器关闭后应允许玩家以某种方式继续访问,如离线模式或社区托管方案。


这项运动推动了欧盟相关立法和监管的加速,代表着“游戏与玩家说再见,不再只是平台单方面决定”,更体现了用户虚拟财产保护的国际趋势。


二、对国内玩家与行业的启示:国内玩家为何更该关心?


1.国际趋势倒逼行业规范


欧盟的行动将影响全球游戏企业的运营标准。中国玩家的消费能力世界领先,面对同样的“账号归零”“充值打水漂”,更需要规范保护。


2.虚拟财产“权益化”成为全球焦点


在全球范围内,虚拟资产的法律属性及其保护正在逐渐明确。


3.国内维权经验可借鉴国际范式

比如petition发起、公民倡议机制、平台预案披露义务等可用于改进国内维权实践。


三、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国内法律怎么看?


1.《民法典》第127条明确提出“网络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司法实践普遍认定:账号、装备、皮肤、游戏币等都具备“财产性”,可主张合同违约或损失赔偿权利,但所有权归属、处分权、转让权等具体权能,通常受限于平台协议和服务规则。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应公平交易、不得侵害消费者的财产权益、格式条款不得免除主要责任等。


3.相关案例


1)案号:(2022)粤73民终3597号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发布“十年百案”(2014~2024)——涉互联网和数据权益典型案例之十三:腾某公司诉易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核心内容:网络游戏账号和游戏币等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和权利归属,认为游戏账号、游戏币等网络虚拟财产兼具物权和债权双重属性。

2)案号:(2022)粤73民终3597号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发布2024年度十大典型案例之二:规范虚拟财产交易秩序,助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腾某公司与易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核心内容:违规交易游戏账号和虚拟货币损害多方财产利益、破坏竞争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

3)案号:(2024)苏0505民初555号

苏州冰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诉姚某俊等合同纠纷案——虚拟主播“中之人”违约损失的司法认定

核心内容:虚拟财产可以被认定为财物,受法律保护。虚拟财产大致可分为账号类虚拟财产、物品类虚拟财产、货币类虚拟财产三类,运用物权规则保护网络虚拟财产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其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方法。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网络虚拟财产相关法律规范,虽有少量的政策性文件,但欠缺基本的规范体系。具体规范的缺失,造成了如何认定网络虚拟财产、如何确定其价值及损失的现实裁判困境。


上述案件中,法院均认定玩家的虚拟物品受法律保护,但实际赔偿数额和范围常受协议影响。


四、玩家维权难点


1.证据收集难:账号、装备、充值流水等易被平台封禁或删除,举证困难。


2.补偿标准不一:有的平台补偿现金,有的平台只发礼包点券,金额和方式差异大,行业标准极不统一。


3.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游戏账号和稀有道具的价值极大依赖于游戏生态、市场供需、稀有度、账号等级、装备数量等,司法上很难有统一“价格目录”,且精神损失不易量化,玩家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情感价值”一般不被认定为法律上的赔偿对象。


4.用户协议条款影响大:部分“霸王条款”仍对赔偿范围、方式设限,很多玩家实际难获合理补偿。


5.维权成本高:金额不大但人数多,单个玩家诉讼动力有限。


五、玩家可用的维权途径


1. 保存证据(基础环节):包括充值记录、虚拟物品清单、停服公告、补偿方案截图、客服沟通记录等。特别注意:在游戏即将停服或出现争议苗头时,第一时间截图、录屏、导出所有涉及权益的数据等。


2. 优先与平台沟通协商


通过官方客服渠道、平台申诉系统,提交维权诉求(如要求退还未用虚拟货币、合理补偿等)。留存所有沟通和申诉记录。


3. 向消费者保护机构投诉


消协(消费者协会):可在全国各地消协官网、微信小程序或“全国12315平台”发起投诉。


市场监管部门:如涉及格式条款、虚假宣传、不公平交易,可向当地市场监管局投诉。


文化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如涉及虚拟财产、信息披露等特殊问题,也可向主管部门反映。


4. 必要时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金额较大、损失严重、协商投诉无果,可收集所有证据,向法院提起合同违约、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主张退赔、恢复数据、合理补偿等。


六、玩家维权注意事项


1.证据为王:所有的沟通、消费、补偿相关信息,都要以截图、录屏等方式固化。没有证据,维权极其被动。


2.看清用户协议:在主张权利前,仔细阅读当初签署的“用户协议”或“服务协议”,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平台的免责范围。


3.维权诉求要具体:明确自己要求什么(退还多少、补偿什么道具、恢复哪些数据),并附上依据。


4.合法合规表达诉求:避免使用侮辱、威胁性言语或非法手段,切莫将“维权”变成“违法”。


5.群体行动需理性:组织集体投诉、舆论曝光时,理性表达、依法维权,防止侵犯平台或他人名誉权。


6.诉讼准备要充分:如果决定起诉,需整理所有证据、损失清单和诉讼请求,有条件时可委托专业律师代理。


7.忌“病急乱投医”:不要轻信“第三方维权机构”收取高额服务费,谨防骗局。维权需委托专业机构或律师。


七、玩家充值前的防坑锦囊


1.认准大厂和正规平台,小众游戏高额充值需谨慎。


2.仔细阅读用户协议,重点关注停服条款、虚拟财产归属、补偿约定。


3.理性消费,避免短期内高额投入,尤其在项目运营不稳定的游戏。


4.定期保存账号资产和消费记录,为维权留证。


5.关注官方公告和舆论动态,发现异动要警惕提前防范。


八、结语


欧洲SKG运动和欧盟新政即将带动全球网络游戏行业规则升级。中国网络游戏的停服行为和虚拟财产保护,需要法律、监管、行业和社会多方协同推进,希望通过完善专门立法、强化公告和补偿标准、降低维权门槛、提升行业自律等手段,构建平台、玩家和社会多赢的数字娱乐生态。


本篇推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如有不全面、不正确之处欢迎斧正。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得视为发现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